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4月上-7期
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效果观察
《东方药膳》

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效果观察

卢 英 常俊梅 汤长叶 刘桂英 侯立平 贾璐萌 江 波 柳树芳 王彦芬 樊风叶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医院 河北 邯郸 056400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1例,西药治疗)、试验组(41例,针刺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疗效和肺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显著较对照组(75.61%)高, P<0.05;试验组治疗前1周FEV1/FVC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上述表升高,且试验组高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针刺治疗利于疾病恢复,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借鉴。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针刺;盐酸氨溴索;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临床治疗以药物方式为主,考虑到患者伴有喘憋、炎症反应和呼吸障碍等问题,常规药物治疗以止咳平喘和抗炎为主,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易产生耐药性,复发率较高,因此临床需找寻科学有效治疗方式 [1]。目前临床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是常见中医康复疗法,可对人体经气进行激活,调理脏腑,改善患者整体状态。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应用价值,旨在为患者找寻更具价值治疗方式,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1例)、试验组(4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8-70岁,平均(59.23±3.41)岁,病程2-13年,平均(7.51±3.22)年;试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7-70岁,平均(58.42±3.55)岁,病程2-12年,平均(7.12±3.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3L/min,配合抗感染处理,给予头孢替安,2.0g/次,2次/d,静脉滴注,根据痰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进行解痉平喘和祛痰止咳治疗,前者给予多索茶碱注射液,0.3g/次,后者给予盐酸氨溴索,30mg/次,静脉滴注,均为1次/d,持续给药2周;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选取如下穴位:膻中、关元、中脘、天枢(双)、乳根(双),同时辩证选取配穴,复感外邪患者加合谷,痰浊中阻患者加丰隆,确定穴位后常规消毒,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插提捻转,手法操作1min,留针30min,1次/d,持续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评估比较。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疾病得以控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超过90%(含90%);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疾病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为70&-89%(含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两个等级患者占比之和[2];②肺功能指标比较,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所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前者表示形式为[n/(%)],通过分析 值进行检验,后者表现形式为(x±s),通过分析t值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显著较对照组(75.61%)高,P<0.05,详见表1。

2.2 肺功能指标

试验组治疗前1周FEV1/FVC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上述表升高,且试验组高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复发率高且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常规治疗以西药为主,可缓解患者病情,但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日渐重视创新治疗方式,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在中医学范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肺胀”“喘证”“痰饮”范畴,而肾主纳气、肺主出气,患者肾气弱化,痰瘀阻滞,且肺气不足,阴阳失和,因此中医治疗应以宣肺平喘、运湿化痰为主[3]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41

18(43.90)

20(48.78)

3(7.32)

38(92.68)

对照组

41

15(36.59)

16(39.02)

10(24.39)

31(75.61)

x2

--

--

--

--

4.479

P

--

--

--

--

0.034

表2 FEV1/FVC比较(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试验组

41

49.21±3.44

60.67±3.77

14.378

0.000

对照组

41

49.34±3.82

54.39±4.02

5.831

0.000

t

--

0.162

6.269

--

--

P

--

0.872

0.000

--

--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刺主穴以膻中、关元、中脘、乳根、天枢为主,针刺膻中、乳根可促进肺气丰盈,且治节有度,针刺关元和中脘可发挥益气健脾功效,促使气机提升,脾脏得养从而济生肺肾,而天枢可通腑气,降肺气,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配穴,配合丰隆可进一步强化化痰效果,配合合谷可对症化裁,诸穴配伍通达经络气机,调节肺脏和肾脏,进而改善患者病情,促进肺功能恢复。

综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针刺治疗利于疾病恢复,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泳梅, 童娟, 姚红,等.针刺疗法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58-663.

[2] 陈建飞, 罗伟贤, 周鸿飞,等. 不同针刺频率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8, 13(11):197-200.

[3] 谢洋, 王佳佳, 李高阳,等. 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J]. 中医杂志, 2017,58(11):97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