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临床护理分析
李 茹 陈 健 杨 霞
新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实施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VAS评分变化以及疗效。结果:在VAS评分上,两组干预前对比无明显差异,且 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在临床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较对照组75.0%明显较高,且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采取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并缓解其临床症状,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护理;分析
在临床妇科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因生长功能而发生宫腔粘膜以外的身体部位,并引起性交痛、月经不调、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等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症状。该病症多发于育龄、不孕等妇女,且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威胁。对于妇女而言,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造成其不孕的主要因素,而通过对在其治疗期间实施有效临床护理,对于改善其痛经症状[1]。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临床护理效果做了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1-41岁,平均年龄为(28.3±2.7)岁。观察组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为(28.4±3.4)岁。两组基础信息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生活护理、经期卫生教育、用药等护理。基于此观察组实施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具体为:(1)评估病情。即入院后,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表现,然后确定治疗方案。将疾病状况详细告知患者,并认真咨询其临床症状,以提供合理的护理方案。(2)饮食指导。即合理指导患者的饮食起居,对其术前、术后、经期等饮食加以指导,叮嘱其避免食用生冷、含大量醋的食物,以凝滞收敛气血。饮食以健脾和胃、易消化食物为主,适量食用大枣和核桃等。(3)中医护理。为了缓解患者痛经症状,可对其实施腰腹按摩,并采用活血化瘀的温和药物如肉桂、鹿角霜、中药附片等制作成附子饼。也可对患者中极穴、关元穴等经药饼灸点进行护理,对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进行按压,以缓解疼痛。一般在餐后2h实施穴位按摩,2次/d,3min/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价,分值为0-10分,分值高低与疼痛程度呈正比。)变化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护理后患者体力、体征、临床表现等均恢复正常;有效:护理后患者体力、体征、临床表现等均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t值用于文中计量资料检验,卡方用于文中计数资料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
在VAS评分上,两组干预前对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疗效对比
在临床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较对照组75.0%明显较高,且P<0.05。见表2。
表1 两组VAS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 |
40 |
7.2±1.1 |
1.2±0.5 |
对照组 |
40 |
7.0±1.3 |
4.2±0.7 |
t值 |
0.1657 |
4.6208 |
|
P值 |
0.869 |
0.000 |
表2 两组护理后疗效对比[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 |
40 |
25(62.5) |
12(30.0) |
3(7.5) |
37(92.5%) |
对照组 |
40 |
20(50.0) |
10(25.0) |
10(25.0) |
30(75.0%) |
x2值 |
3.1746 |
0.6270 |
11.2514 |
11.2514 |
|
P值 |
0.074 |
0.428 |
0.000 |
0.000 |
3 讨论
在子宫内膜组织病变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情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迁延难遇,还易引发月经过多、月经不规律、痛经、不孕、大便坠胀等一系列症状,从而对患者的生育情况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在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其疗程短,见效快,但术后并发症多,且患者多易复发。而治疗期间通过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对于提升其手术疗效具有积极作用。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在治疗期间对其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即从病情评估、饮食指导、中医护理等方面进行干预,不仅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还能指导其合理饮食,并从穴位按摩、腰腹按摩等方面有效减轻其痛经症状,从而提升其舒适度,进而达到提升其临床疗效的目的 [3]。本文的研究中,在VAS评分上,两组干预前对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在临床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较对照组75.0%明显较高,且P<0.05。因此可见,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采取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并缓解其临床症状,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芙娟.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护理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1):134.
[2] 黄梅青, 梁苑芬. 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改善及心理状况影响的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4):201-202.
[3] 王德贤. 舒痛灵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5, 2(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