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医患纠纷?
曾 好
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0
精神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然而,精神科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上的行为责任能力丧失。在对精神科病人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纠纷事件,影响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那么,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医患纠纷呢?
1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时代发展,经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了较强的维权意识,加上新闻媒体炒作,个别病人与家属对医护工作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为了妥善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维护医患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式颁布执行,其是医护工作的法律保障。为减少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医患纠纷,需加大对此类法律的学习,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配套的文件汇集成册,要求精神科医护人员人手一份,组织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增强医护人员依法执业意识,适应医学模式改革,尽量规避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患纠纷。
2 执行规章制度,保证病人安全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病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具体如下:(1)查房制度。精神科病人,受症状支配,容易出现伤人或者自伤等行为。对此,为了保证病人及其他人的安全,一级护理病人不可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二级护理者间隔10-15分钟需要查房1次。另外,病房内,安装智能巡检系统,定时采集病房相关信息,定时解码,确保护理人员按时查房,且为举证倒置提供可靠证据。(2)保护制度。精神科病人在护理之前,很多事情无法征求病人、家属的意见。因此,我们在护理时,需要在保护记录单或者是护理记录单中体现保护措施的原因、时间、部位以及肢体情况等,并且包括解除时间、更换体位时间等。(3)告之制度。护理人员履行告之制度,是自我保护的体现与需要。因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医护人员无法承担高风险乏力责任。对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落实告之制度,在家属签字的情况下,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护理操作后,征求同意,方可实施操作,以免发生医患纠纷。(4)饮食制度。关于饮食,要求每天3餐,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对于那些拒食与吞咽困难的病人,悉心照顾,且喂饭。(5)服药制度。精神科护理人员在病人服药时,要求做到到口,确保药物到达胃部,防止病人吐出药物,药物用量足够,方可迅速控制病情。
3 加强沟通交流,防范医患纠纷
沟通,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是走近别人内心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在精神科病人护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交流沟通,减少医患纠纷。护理中,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与病态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症状发作期,先积极控制症状,缓解病情,确保病人与他人的安全。病情稳定后,则应该注重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交流中,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病人的痛苦,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获取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对于现在无法解释回答的问题,需请病人谅解,及时请示医生或者他人,不可妄自下定论。
4 提供优质护理,减少医患纠纷
对于精神科患者,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应用人文关怀,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整体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第一,我们需要改变服务理念。精神科患者,虽然丧失理智,整天疯疯癫癫,但是,作为护理人员,我们不可嫌弃,应该尊重病人,为其提供优质护理。例如,帮助患者换衣服,做好卫生工作,长期住院者需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缺少家人陪伴的,从细节上着手,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二,改变服务态度。护理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服务态度,转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主动了解病人需要什么,尽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在病人说出之前已经做到,体现优质护理分内涵。第三,改变服务内容。以往一般要求把基本护理做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们在基础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安全指导、出院指导等护理服务,出院后,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等,了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进而减少医患纠纷。
综上所述,相比其他科室,精神科患者存在特殊性,护理风险系数高,容易出现医患纠纷。对此,我们护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着眼于多个方面和角度,采取可行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