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
甲状腺肿患者的对比研究
韩 茜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 要】目的: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各41例。全切组给予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次全切组给予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次全切组、全切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7.44%,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次全切组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低于全切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全切组(P<0.05);次全切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全切组25.64%(P<0.05);次全切组、全切组复发率分别为10.26%、2.56%,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效果相当,但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未增加复发率。
【关键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全切术
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常见甲状腺良性疾病,遗传、长期处于缺碘环境等为主要发病因素,我国成年人发病率7%左右,女性高于男性,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1-2]。结节性甲状腺肿药物保守治疗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为常用术式,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切除病变范围不同,围手术期指标、复发率等存在较大差异[3]。故临床选择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2例,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对比效果,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各41例。全切组女26例,男15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6.08±9.75),甲状腺Ⅰ度肿大5例,Ⅱ度肿大32例,Ⅲ度肿大4例,结节直径0.7~6.5 cm,平均(3.51±1.12)cm;次全切组女28例,男13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8.26±8.18),甲状腺Ⅰ度肿大6例,Ⅱ度肿大30例,Ⅲ度肿大5例,结节直径0.6~6.7 cm,平均(3.60±1.21)cm。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经CT、B超检查确诊;(2)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承诺书。
1.2.2 排除标准 (1)术前2周接受抗甲状腺激素药物治疗;(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3)凝血功能异常伴出血倾向;(4)严重心血管疾病。
1.3 方法
1.3.1 全切组 给予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仰卧位,全麻,取胸骨上窝切口,将甲状腺充分暴露,对甲状腺上动、静脉进行分离(紧贴真被膜),并切断、结扎(避开喉返神经);分离并切断、结扎甲状腺中静脉及下静、动脉(注意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将甲状腺内、外侧充分暴露,找到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抬起上极,完整切除甲状腺两侧叶。
1.3.2 次全切组 给予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与全切组区别在于,保留背侧甲状腺后包膜与腺体组织。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术后均随访1年,评估疗效。(2)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3)术后6个月,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喉返神经损伤:声音改变,电子喉镜检查可见声带活动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素停用2周后检查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或游离甲状腺素(FT4)偏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偏高;甲状旁腺损伤:术后抽搐。复发:颈部CT及B超检查有肿块。
1.5 疗效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CT、B超检查及甲功均正常,1年内无复发为显效;CT、B超检查及甲功均显著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两组术后均随访1年,均脱落2例。次全切组、全切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7.44%,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总有效率 |
次全切组 |
39 |
0(0.00) |
20(51.28) |
19(48.72) |
39(100.00) |
全切组 |
39 |
1(2.56) |
18(46.15) |
20(51.28) |
38(97.44) |
x2 |
- |
||||
P |
1.000 |
注:“-”表示以确切概率法计算,无x2值
2.2 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次全切组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低于全切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全切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术中出血量(ml) |
镇痛剂使用量(mg) |
手术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次全切组 |
41 |
57.24±13.18 |
86.39±10.16 |
55.08±10.75 |
8.65±1.31 |
全切组 |
41 |
109.62±19.85 |
151.27±12.53 |
69.32±12.24 |
10.32±1.48 |
t |
14.076 |
25.753 |
5.597 |
5.410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3 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术后6个月,次全切组脱落1例,全切组无脱落病例,次全切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全切组25.64%(P<0.05);次全切组、全切组复发率分别为10.26%、2.56%,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喉返神经损伤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甲状旁腺损伤 |
发生率 |
复发率 |
次全切组 |
40 |
1(2.56) |
0(0.00) |
1(2.56) |
2(5.13) |
4(10.26) |
全切组 |
41 |
4(10.26) |
3(7.69) |
3(7.69) |
10(25.64) |
1(2.56) |
x2 |
6.032 |
0.906 |
||||
P |
0.014 |
0.341 |
3 讨论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根据病变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切除,以最大程度减少甲状腺及周围组织损伤,但难以将病灶彻底清除,易导致增生甲状腺组织及微小结节残留,而残留病灶不受TH的反馈调节,术后复发率较高[4]。同时,甲状腺组织中常有弥漫性病变存在,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5]。本研究结果显示,次全切组、全切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7.44%,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次全切组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低于全切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全切组(P<0.05)。表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与既往研究一致。本研究中,次全切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全切组25.64%(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甲状腺全切术术中甲状旁腺、喉返神经直接暴露于术野,增加损伤风险,且双侧腺体过多切除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同时,次全切组复发率虽高于全切组,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综合考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优势后,该缺点属可接受范围。
综上可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效果相当,但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未增加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庞毅,孟祥朝,郭春利,等.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eta分析[J].天津医药,2019,47(08):862-868.
[2] 张惠明,苏琼川.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78.
[3] 谭弟新,董军,刘斌.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首次手术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51-52.
[4] 罗凤梅,唐炳林,邹雪林.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5):4-5.
[5] 张睿.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效果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