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八月下-16期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东方药膳》

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马秉楠 杨 剑 王志军 陈长锋 闫文瀚 孙兆博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骨伤一科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目的:分析踝部骨折患者采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则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30%,对照组为89.1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70%,对照组为10.81%( P<0.05)。结论:踝部骨折患者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可减少患者术中创伤,并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

【关键词】踝部骨折;中医;闭合手法复位;价值

踝部骨折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多是由于外界暴力导致的踝部扭伤进而造成骨折或脱位,踝部骨折后对患者正常行动形成极大阻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目前临床中对于踝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较多,例如手术内固定复位、手法复位等。闭合手法复位是中医的传统外治疗法,在踝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广泛应用[1],本文旨在探讨采用中医闭合复位手法对于踝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2017年6月起,到2019年3月的74例踝部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37例,男女性别比为20/17,年龄区间为22~64岁,均值(38.5±1.3)岁,骨折类型:单踝23例,双踝11例,三踝3例。对照组:37例,男女性别比为21/16,年龄区间为20~66岁,均值(37.8±1.4)岁,骨折类型:单踝23例,双踝10例,三踝4例。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治疗,术中行常规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方案,在其踝部处做手术切口,长度控制在8~10cm左右,踝部的深层组织实施分离操作,确保内部骨膜可完全脱离,之后对其踝部的血肿处进行彻底清理,完成后以螺钉和钢板对其骨折处行复位与内固定,再以小夹板固定,固定时间约持续2个月。观察组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方案予以治疗,首先患者需保持平卧位,膝关节保持屈曲并维持约90°,助手立于患肢外侧,双手抱住患者大腿向上对抗牵引,术者立于患肢远端并握住其双足部向下实施对抗牵引,在操作期间需注意掌握力度,对于外翻和内翻骨折实施牵引操作,对跟关节旋转移位予以纠正,若患者具有胫腓分离则需要对其关节行挤压操作,促使移位纠正,最后利用小夹板固定,确保固定位置位于其膝关节一下,并持续固定两周,之后可改为功能位外固定,持续约2月后即可拆除夹板。

1.3 评估指标

(1)以美国足踝协会所制定的AFOAS量表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2)比较两组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包括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及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 x±s)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30%,对照组为89.19%(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70%,对照组为10.81%(P<0.05)。

3 讨论

踝关节属于负重关节,在维持人体稳定性和正常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踝部骨折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受到间接暴利所导致。踝部骨折患者的复位情况不佳,容易诱发创伤性关节炎、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造成患者关节僵硬以及行动不便,严重影响其后期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选择踝部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对于中医闭合手法复位和传统的手术内固定方案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此类患者治疗中关键是实现其解剖复位的恢复,并改善其稳定性,中医闭合手法复位在应用前需了解其骨折创伤的具体机制,并分清其骨折类型,在进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结合其骨折移位情况,采取内固定外翻及内翻方案,同时能够尽可能确保踝关节的背伸位并予以有效固定,有利于患者后踝骨折块的有效复位,改善了关节稳定性,有助于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同时在应用中医闭合手法复位的治疗过程中和传统的手术复位存在一定差异,患者骨折复位的初期是允许发生内踝向下以及外踝后移等情况,这是由于患者骨折初期关节内存在血肿情况,肌肉受到刺激后韧带紧张,因此复位初期可能产生粘连和水肿情况 [2]-[3]。而随着上述情况的消失,患者骨折线也将不断狭窄,并取得较好的骨折愈合效果,同时在复位后妥善的外固定也至关重要,临床中通常应用塑形夹板进行外固定,和人体正常踝部的生理形态更加符合,有利于控制患者踝关节的有效移动,并实现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

表1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分组

n

优良率

观察组

37

19(51.35)

17(45.95)

1(2.70)

0(0.00)

36(97.30)

对照组

37

10(27.03)

23(62.16)

3(8.11)

1(2.70)

33(89.19)

x2

7.436

5.373

1.176

0.206

3.172

p

0.001

0.002

0.043

0.115

0.014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分组

n

骨不连

创伤性关节炎

切口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7

1(2.70)

0(0.00)

0(0.00)

1(2.70)

对照组

37

1(2.70)

1(2.70)

2(5.41)

4(10.81)

x2

-

0.206

1.206

3.026

p

-

0.115

0.040

0.032

综上所述,踝部骨折患者采取中医闭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可减少患者术中创伤,并促进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红刚,卢晓东.中医闭合手法复位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6):146-148.

[2] 王若阔.足踝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2):198-200.

[3] 李锋,夏青,曹正春,等.不同手术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