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八月下-16期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
《东方药膳》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

王 伟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 四川 崇州 611230

精神分裂症,属于终身性疾病,根据现目前医疗水平,80%左右的病人可能表现出慢性衰退,甚至引起终身功能残疾。因此,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至关重要,便于尽早干预,降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

1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重型精神病,多青壮年缓慢或者亚急性起病,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可能与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等有关。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以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等为显著表现。一般来说,我们将其分成6类: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容易反复发作,导致病情加重、恶化,部分病人最终可导致衰退、精神残疾,也有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者基本痊愈的状态。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是指哪些人?

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病患在第一次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就已经伴有多个方面的异常,如行为、言语、感知与思维等,我们一般将该阶段称之为“亚临床状态”,也称为“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病人一般表现为抑郁、猜疑、奇特想法、焦虑、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易激惹等,有时可出现睡眠障碍与躯体不适等表现,对自我、他人和外界的感知发生了变化。伴有前驱期症状的人群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这类人群在临床上称之为“超高危人群”(UHR)。关于UHR临床识别标准研究,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涉及遗传高危(易感性)与前驱期综合征表现及严重程度的综合。多个纵向研究中,应用一些标识标准来鉴别分析普通人群精神病发病的风险系数,结果显示,超高危人群未接受干预者,1-2年随访期间,30%-35%转化为精神分裂症。以前,仅仅适用于超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准,慢慢扩展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未来有可能纳入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2 临床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

针对前驱期UHR人群,临床识别时,主要采取2种方式:(1)高危因素法;(2)基本症状法。其中,常用的临床识别工具涉及5个:(1)危险精神状态综合评价(CAARMS);(2)前驱症状定式问卷(SIPS);(3)波恩基本症状评定量表(BSABS);(4)精神分裂症工具——成人版(SPI-A);(5)早期识别问卷(ERI)。其中,CAARMS与SIPS采取高危因素法;BSABS与SPI-A采取基本症状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精神病前驱症状筛查量表(PROD)、前驱状态问卷(PQ)、前驱综合征筛查自评问卷、危险因素识别和青少年精神病风险问卷(Y-PARQ)等。

2.1 识别前驱期症状

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多表现为非特征性症状,因此,早期识别的难度较大。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发作前,常伴有轻度早期临床异常表现,有的持续数月,有的持续数年(平均5年)。此类精神分裂症的高风险症候群一般称之为UHR、早期前驱状态(EIPS)、临床高危状态(CHR)等。北美一般使用CHR,而欧洲与澳洲一般用UHR。尽管这些仅仅是提示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但是,精神谱系障碍对个体心理社会、教育与职业功能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促使预防成为一大目标。

UHR个体一般会经历多个不同的阶段。(1)早期UHR,以微弱的自我体验损害为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感知、思维、社会、非语言交流和压力耐受等障碍,别人一般很难察觉这些障碍。同时,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逐渐凸显,如情感表达能力降低、社会隔离、刻板或者简单思维、个人卫生变差、行为表现古怪等。一般将这些非特异性症状看作神经回路中断的最初表现,可提前预测精神病。(2)晚期UHR,以广泛且严重的阳性症状为显著特征,如感知异常、认知混乱、猜疑、思维内容异常等。

2.2 诊断前驱期UHR的常用工具

2.2.1 CAARMS。1996年,澳大利亚个人评估与危机评估服务(PACE)研究小组采取高危因素法,研发第一个早期评估工具——CAARMS,2005年修订。CAARMS,是结构性诊断访谈工具,囊括前驱期可能表现出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其他症状,如运动失调、思维内容障碍、注意力与记忆障碍、精力下降、情感障碍等,共包括8个方面,症状轻重、发作频繁与持续时间采取0-6级评分法予以评价,严重程度采取0-2级评分法。CAAMRS,操作简单,且容易掌握,其制定的超高危状态标准如下:年龄14-29岁,且符合以下一组或者多组症状:(1)轻微精神病性症状:1年内,有过阈下或轻微精神症状;每月至少2次或者每周1次超过1h或者每周3-6次时间少于1h且持续至少1周,或者每月2次至每周1次,每次少于1h,但总时间低于5年;(2)短暂间歇精神病性症状:以短暂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可自然缓解,持续时间在1周内;症状频率3-6次/周,每次或者每天>1h;(3)具有高危因素特点或者状态:一级亲属伴有分裂样人格障碍或者精神病,且心理社会功能降低,持续时间>1个月。

2.2.2 SIPS。CAARMS第一版出现不久之后,美国耶鲁大学PRME研究小组参考澳大利亚PACE研究结果,制订了SIPS。SIPS,为半结构式访谈工具,主要涉及分裂样人格障碍清单、大体功能评定量表、精神病家族史问卷、3个前驱症状评价工具(前驱症状量表、当前精神综合征问卷与前驱综合征标准)。参考症状的发生、持续时间、强度、频次、影响及冲突程度,采取0-6级评分法进行评价。症状量表包括4个,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瓦解症状与一般症状,其中,阳性症状用来评价前驱症状,符合以下1条及其以上则判定超高危人群:(1)轻微阳性症状:近1个月内,每周至少1次,过去1年内出现或者恶化;(2)短暂、局限间歇性精神病性症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每月至少1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近1个月内每周平均4次,每次1h内,至少持续3个月;(3)遗传危险性+衰退表现:一级亲属伴有精神病性障碍或者分裂样人格障碍。

总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一种常见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大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可行的工具,尽早识别,尽早发现,便于早期干预,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简介:王 伟(1985.2-),男,汉族,新疆库车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