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刘志强
大庆龙南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 要】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23例腰椎结核病患作为临床观察对象,18例给予了异烟肼、链霉素以及利福平三联治疗,其余5例给予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以及利福平四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病患在接受手术后,两个星期内切口都显示一级愈合,大部分患者的全身症状和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后突的畸形显著改善,随访12个月中,无任何内固定松动病例出现,也无复发病例出现。 结论:从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减轻病人的疾病症状,非常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和病情康复,同时后突的畸形能够显著改善,骨性融合状况良好。
【关键词】前方入路病灶;植骨融合;腰椎结核治疗
近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人数因为结核感染率升高而增加,以腰椎结核和胸椎结核为常见类型,其中腰椎结核的病症比较明显,多节段的腰椎严重受累,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因而导致许多并发症出现,例如脊髓受压、脊髓后凸畸形或者腰段脊柱不稳等。治疗腰椎结核较为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保守抗结核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早期病灶范围较小的腰椎结核,可采用保守治疗法;而对于晚期的腰椎结核,其病灶范围大,病菌侵蚀严重,大部分病患还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只有采取外科手术的治疗形式,才能清除病灶,缓解腰椎结核症状,对脊柱的稳定性进行重建。本文选择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腰椎结核,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2 一般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23例腰椎结核病患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9~67岁,平均(45.8±12.4)岁。伴有椎旁脓肿14例。平均Cobb角位(37±13)°。按照ASLA的脊柱功能分级划分,本组B级3例(13.04%),C级10例(43.48%),D级10例(43.48%)。
2.2 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
经过初步的诊断,全部病患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腰部疼痛症状,经实验室CT、MR等检验,23例病人均确诊为腰椎结核。其中14例伴有椎旁脓肿。此外,实验室检测显示,患者病灶累及椎体1~4个,累及范围在T11~L1,血沉在24~67mm/1h,C-反应蛋白在23~49mg/L之间。
2.3 影像学表现
本组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和CT检查,具体检查情况见表1。
例数 |
主要症状表现 |
|
X线检查 |
23 |
发生病变的椎间隙变窄;腰大肌肿胀;凸成角畸形;椎体骨质破坏严重;部分脊柱侧弯 |
CT检查 |
23 |
骨质碎裂,碎骨游离于椎管内;发生病变的椎间隙变窄或者消失 |
2.4 方法
本组研究中,全部患者在实施手术之前都给予为其25~30d的抗结核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18例给予了异烟肼、链霉素以及利福平三联治疗,其余5例给予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以及利福平四联治疗。用药两周后复查ESR,结果确认ESR下降以及中毒症状缓解后,方能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首先要测量清楚病椎椎体的高度和后凸角。采取90°侧卧位手术体位,实施全身麻醉,从腰椎的侧前方切口,充分显暴露病椎及其相邻的椎体。对14例伴有椎旁脓肿的病人,先将脓液吸干,然后将死骨或者肉芽刮除,接着切除病椎和相邻的椎间盘,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按照术前测量的病椎椎体的高度和后凸角选用适合的螺栓,以螺栓作为支撑点,放置撑开器,然后把椎体撑开到椎体的正常高度。此外,矫正后凸角的畸形状态,将植骨植入缺损区后去掉撑开器,放置钛钢板,把螺栓的螺帽拧紧。手术后,为了防止感染,实施抗生素治疗,同时结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即前3个月使用四联疗法,滴4个月开始直到第12个月,都使用三联疗法。
2.5 观察指标
治疗后的观察指标主要为:Cobb角、植骨的平均融合时间和疾病的复发情况。
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分别采用x2和t方式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3例病患在接受手术后,两个星期内切口都显示一级愈合,大部分患者的全身症状和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后突的畸形显著改善,随访12个月中,无任何内固定松动病例出现,也无复发病例出现。病患植骨的平均融合时间为(4.5±2.4)个月,全部病患术前平均Cobb角为(37±13)°,术后为(16±13)°,治疗前后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对腰椎结核病患首先采取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坏死肉芽、的死骨等病变组织的措施,不但能够缓解结核病灶对脊髓造成的压迫,还能清洁病灶周围的环境,提高无菌程度。因为脊柱结核的主要症状是脊柱的前柱和椎间盘及其邻近椎体被损害,所以从侧前方入路,能直接把压迫硬膜囊的部分坏死组织清除,最大程度地避免对脊髓神经根造成伤害,相对比较安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3例病患在接受手术后,两个星期内切口都显示一级愈合,大部分患者的后突的畸形显著改善,全身症状和腰部疼痛基本消失;随访12个月中,无任何内固定松动病例和复发病例出现,病患植骨的平均融合时间为(4.5±2.4)个月,全部病患术前平均Cobb角为(37±13)°,术后为(16±13)°,治疗前后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这表明,从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减轻病人的疾病症状,非常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和病情康复,同时后突的畸形能够显著改善,骨性融合状况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前后,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说明药物治疗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明鲜.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7):321.
[2] 金大地,陈建庭,张浩,等.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900-902.
[3] 宋晓辉.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3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8):34-35.
[4] 龚遂良,徐英明,戴嘉年.前路病椎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25):105-107.
[5] 许建中,蒋电明,王爱民,等.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2):96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