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六月下-12期
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br/>治疗疗效观察
《东方药膳》

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
治疗疗效观察

段 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胸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 要】的:观察分析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治疗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患者74例,具体选择时间为2018年3月-2019月3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患者,常规组进行早期排气治疗,观察组进行延迟排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抽气情况及住院时间。 结果:常规组患者的一次抽气率及转手术率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二次抽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较早起排气,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受到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延迟排气;早期排气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作为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在人为因素或无外伤的情况下,脏层胸膜和肺组织原有缺陷或病变发生突然破裂导致的胸膜腔积气现象,为恢复肺部正常功能,需将胸腔内的气体及时排出[1]。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胸腔穿刺抽气使用最为广泛,操作简单方便,床上较小,但短期内会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为观察分析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治疗疗效,本研究选择了2018年3月-2019月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患者74例,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月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患者7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患者,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23.47±6.7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24.31±6.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早期排气治疗,排气时间为7天内,对患者进行吸氧、穿刺点消毒等常规措施,后进行局部麻醉,通过细针进行抽气,若有效,第二日再次进行抽气;若气胸量显著增加,抽气量超过2.5L,或出现气道加重咳嗽等情况,则通过胸腔插管水封瓶进行引流排气,后行24h的夹管观察;若出现2周持续漏气情况,则转为手术治疗。

观察组进行延迟排气治疗,抽气时间为发病第7天,对患者进行吸氧、穿刺点消毒等常规措施,后进行局部麻醉,通过细针进行缓慢抽气,若无气道加重咳嗽等症状,尽可能将气体一次抽尽,抽气时间在60分钟以上,若出现不良反应,第二日再次进行抽气。若抽气量大于3L,肺部没有完全复张,再通过胸腔插管闭式进行引流,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若无效果转为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抽气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以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抽气情况对比

常规组患者的一次抽气率及转手术率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二次抽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抽气情况对比

组别(n=37)

抽气一次(n/%)

抽气两次(n/%)

转手术率(n/%)

常规组

6(16.23)

11(29.73)

6(16.22)

观察组

23(62.16)

13(35.14)

1(2.70)

x2

16.3877

0.2467

3.9446

P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n

住院时间(天)

常规组

37

9.2±7.1

观察组

37

3.6±4.5

t

4.0523

P

<0.05

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2±7.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6±4.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气胸可能会发生在剧烈运动、持重物后,但仍有许多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治疗主要是将气体排出,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防止病情的再次复发[2]。有研究显示72小时内早期排气和延迟排气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组织的破口没有很好的修复,一旦发生内外力的变化,病情就会出现复发。血浆或纤维蛋白对初期破口的封闭,可防止气体进入胸腔,暂时的形成胸腔闭合状态,若此时进行排气或抽气措施会减少胸腔内的压力,导致肺复张,破口处的压力呈现出失衡状态,导致效果并不明显 [3]。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的一次抽气率及转手术率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的二次抽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延迟排气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相比较早起排气,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稳定型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受到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梁常凯,王国忠,潘家东.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4,(19):117-118.

[2] 李洲斌,韩威力,叶芃, 等.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632.

[3] 吴立平,甄永强,杨晓明, 等.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C].//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