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保守
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杨 霞
三穗县人民医院 贵州 黔东南 5565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对保守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参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保守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较参照组显著(P<0.05)。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保守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优质护理;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危重症,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因素导致冠脉血供减少影响心肌细胞的供血供氧,继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1]。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临床治疗以保守控制为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多较为突然,且发病10天内合并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达86~100%,尤以急性心梗发生的72h内风险最高[2],会增加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诊疗的危险性与难度,我院近年来对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开展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男39例,女21例,年龄38~77岁,平均(65.29±2.38)岁,根据患者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参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保守治疗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院健康宣教、遵医嘱给予药物护理、严密监护患者病情进展,同时给予补液给氧等支持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定期为患者进行皮肤清洁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健康教育: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人认知水平及个体化病变情况,以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其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方式、日常注意事项、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及临床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及内心诉求,以耐心温和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保持同理心,获取患者的信任,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同时通过疾病预后介绍、注意力转移等方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嘱家属多陪伴开解患者。
③生活护理:了解患者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就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日常保证充足的休息及睡眠时间,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服务,肠外营养支持者以高纤维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为原则,肠内营养支持者严格遵医嘱给予营养素补充,每日为患者进行翻身、下肢按摩、腹部按摩等护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家属每晚临睡前为患者进行温水泡脚,时间控制在10~15min左右,以帮助患者入眠。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其中治疗效果从临床治疗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生活质量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参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
组别 |
治疗总有效率 |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
观察组/30 |
17(56.67) |
12(40.00) |
1(3.33) |
29(96.67) |
参照组/30 |
9(30.00) |
15(50.00) |
6(20.00) |
24(80.00) |
x2 |
6.537 |
|||
P |
<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0.27±4.38)分,参照组为(61.20±4.73)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2.10±3.22)分,参照组为(70.41±3.14)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现今中老年人群较为高发的一类心血管意外事件,本病起病多较为突然,且致残致死风险均较高[3],而现今心肌梗死发病率呈升高水平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心血管病的高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同时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优质护理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护理干预模式,目前临床的应用在逐渐推广,能够从病理、生理、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患者支持与干预,从而有效弥补患者在疾病与治疗认知方面的不足,改善负性心理状况。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从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生活干预等方面实施了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优于参照组( 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值得在临床诊疗中采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法玲.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15):182-184.
[2] 洪书新.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4-17.
[3] 聂玉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情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