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效果的护理干预价值
罗忠娟 张 攀 杨丽娟
宁夏盐池县人民医院 宁夏 吴忠 751500
【摘 要】目的:研究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效果的护理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7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表法把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一般盆底肌锻炼指导,而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盆底肌锻炼,随访三个月,比较两组产妇盆底肌恢复情况。 结果:三个月后,观察组的盆底肌功能等级≥3级的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术后实施盆底肌锻炼护理,能有效促进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护理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价值
在女性怀孕期间,其盆底肌会因子宫的增大以及胎儿的压迫产生肌张力下降,进而导致盆底肌损伤[1-2]。大多数产妇在出院后,对盆底肌的锻炼的重视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的锻炼知识,使产妇在产后的盆底肌功能得不到有效的恢复,进而容易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74例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效果的护理干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7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表法把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30.18±5.74)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1±0.57)周,体重48-79kg,平均体重(65.49±12.71)kg;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30.07±4.6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2±0.77)周,体重50-80kg,平均体重(66.15±13.28)kg,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纳入标准[3]:①两组产妇均为初产妇 ②产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同意。排除标准[4]:①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 ②妊娠期高血压或糖尿病者 ③中途退出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盆底肌锻炼指导,在产妇产后给予常规指导,嘱咐产妇在出院后按照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锻炼。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盆底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①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盆底肌训练技能培训,主要培训盆底肌的训练方法、要领以及主要事项等,培训完成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工作绩效,考核通过后给予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②健康教育指导 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第一天进行健康教育,给予产妇发放盆底肌介绍小册子,同时宣讲产后盆底肌功能弱导致的产后尿失禁等起因以及危害,让产妇了解盆底肌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进而给予积极的配合。③训练方法指导 在产妇产后第三天,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训练指导,训练体位有站立位、坐位以及卧位,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体位选择,在训练开始前,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全身放松,让产妇收缩肛门,再进行阴道、尿道收缩,收缩时长保持5秒,在产妇进行收缩状态时,指导产妇腹部以及大腿部等进行缓慢放松,让产妇感受到盆底肌提升,动作反复练习,每天进行30min训练,一天三次,共进行12周。④定期随访 在产妇出院后,护理人员采用电话形式进行随访,每三周进行一次随访,通过询问了解产妇盆底肌功能训练情况,嘱咐产妇要按时进行训练,且训练要规范,并了解产妇是否存在尿失禁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在产后三个月均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由同一护理人员进行测定并记录。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共分为1-5级,等级越高说明产妇的盆底肌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三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盆底肌功能等级≥3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产后三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组别(n=37) |
1级 |
2级 |
3级 |
4级 |
5级 |
≥3级 |
对照组 |
11 |
10 |
9 |
6 |
1 |
16(43.24) |
观察组 |
3 |
7 |
10 |
13 |
4 |
27(72.97) |
x2 |
-- |
-- |
-- |
-- |
-- |
6.72 |
P |
-- |
-- |
-- |
-- |
-- |
0.01 |
3 讨论
据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盆底肌功能等级≥3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加快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的盆底肌锻炼中,加入护理干预,能让护理人员拥有更为专业的锻炼指导技能,同时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能让产妇对盆底肌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进而对锻炼的重视提高[5]。护理人员的一对一锻炼指导能产妇更快的掌握锻炼方法,使产妇在出院后能自行且熟练的进行锻炼,且定期的随访,能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到产妇的锻炼情况,并给予监督,进而使产妇在出院后能按时进行锻炼,确保锻炼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中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加快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淑玲, 廖惠璇, 钟玲. 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1):92-93.
[2] 耿立华.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 37(11):1511-1513.
[3] 方彩玲,王娇连,朱斌相,等.指导小组模式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盆底肌锻炼效果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4(6):673-676.
[4] 皮凌云,朱小鸽.护理干预在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4(07):36-37.
[5] 周蓉,吴君.盆底肌功能锻炼防治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02):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