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效果
兰建芳 周春燕 梁艳丽
新津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感知的干预效果。方法:以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将其中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另外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感知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感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患者的感知能力得以提升,对取得的效果十分满意。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护理满意度;疾病治愈率
心肌梗死是冠动脉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心肌坏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凶险性疾病,该病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风险,患者起病前2前或者前两周有前驱症状,随后心绞痛现象加重,发作时间持续加长,其起病原因与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1,2]。面对此类凶险性疾病,加强疾病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下面本文针对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对我院实施的协同护理模式效果展开一系列讨论与研究,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1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对照组(n=50)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50)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8.3岁,最大81.6岁,平均年龄(58.32±6.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38±1.26)d,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8.6岁,最大81.9岁,平均年龄(58.97±6.4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41±1.29)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患者入院之后,告知家属注意事项,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情况,患者做好各项常规检查,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以及临床表现,为后续治疗做好基础工作。
观察组(n=50)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让其了解疾病的反复性及终生性,明白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疾病终生不能根治,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器官出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指导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工作。②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③向患者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疏通不良情绪,结合患者自身状况,鼓励患者参与到家庭及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④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及作息习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便于排便,减少摄入胆固醇高的食物,禁烟酒,控制体质量。⑤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根据患者自身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内容。⑥多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让其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发生时候的紧急救助措施,日常服用药物注意事项 ,做好血压的检测工作,随时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并保持在正常水平。针对首发及症状不明显的老年患者,家属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任何 不适反应及时就医。⑦结合“治未病”理念,让患者及其家属注意疾病的多发季节及24h时间变化情况,在疾病高发期提高警惕。⑧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因素,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及未来的治疗,提高自我护理意识。⑨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及时发现并杜绝潜在的问题对患者身心造成的伤害,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探讨,通过收集资料,将问题一一分解,将每天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护理及康复治疗做参考。
1.3 观察指标
患者的感知情况,包括:识别感知、疾病感知及致病因素感知三方面,一共69条,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感知情况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感知情况结果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感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感知情况(分)
组别 |
识别感知 |
疾病感知 |
致病因素感知 |
对照组(n=50) |
65.8±5.6 |
67.1±4.3 |
66.2±4.7 |
观察组(n=50) |
82.7±6.8 |
81.9±5.8 |
84.1±5.7 |
t |
13.566 |
14.494 |
17.133 |
P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老年患者常出现心悸梗死的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上腹部疼痛、发热、神志不清、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及休克等症状。此种疾病一旦爆发,对机体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害,且此种疾病无法根治,患者需要长时间甚至终生接受治疗。因此,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协同护理模式是在责任制的护理基础上,让患者及其家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属及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提高疾病的防护工作,从运动及饮食方面给予患者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感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患者恢复到家庭及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继伟. 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8):164-165.
[2] 牛文娟. 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17(8).927-928
[3] 徐瑛. 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