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无缝隙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适度的
影响分析
向爱宁 彭杨霞 霍玉萍
新津县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本院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实施分组探讨,各43例。统计常规组(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全程无缝隙护理)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SDS以及SAS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常规组( P<0.05);研究组身心舒适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程加强无缝隙护理,有助于患者调节心理情绪,提高身心舒适程度,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舒适度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使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期限也得到了延长。但是长时间血透过程中极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比如营养不良、严重感染、肌肉痉挛等等,再加上血透费用较高,患者家庭负担较重,这也会在间接的影响到血透患者身心舒适程度,降低其生存质量,进而影响到血透效果[1]。无缝隙护理指的是从患者入院开始一直到患者出院,对其进行全程无缝隙护理,尽量满足患者所需,提高其满意度 [2]。本文特此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实施了全程无缝隙护理,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实施分组探讨,常规组、研究组各43例。研究组中男性观察对象24例,女性观察对象19例,年龄47-69岁,平均(54.3±3.7)岁;常规组中男性观察对象22例,女性观察对象21例,年龄48-72岁,平均(54.5±3.8)岁。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化护理,研究组除了常规化护理之外,加强全程无缝隙护理,即(1)建立护理小组并加强培训。组内成员包括护士长、诊疗专家2名、管床护士。围绕患者具体病情,要求组员查询相关资料,总结护理要点,制定全程无缝隙护理计划。实施护理前,培训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加强其业务技能操作。另外,与患者以及家属积极交流,以提高其依从性。鼓励患者主诉,并尽量满足其所需。(2)健康宣教。围绕患者教育水平、病情程度、家庭情况,再加上临床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宣教。定期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并解疑答惑。通过画报、健康手册等形式,便于患者理解、学习掌握。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检测血压,了解患者血压波动情况。(3)心理疏导。尊重患者隐私、情感,鼓励患者倾诉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围绕患者情况予以耐心安慰、疏导、鼓励、解释,减轻其负面心理。(4)血透护理。保持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可适当为患者播放轻柔的音乐,以分散其注意力。警惕患者血透过程中有无出血,若动静脉瘘存在杂音,应当及时对局部穿刺部位实施清洗。如果穿刺不成功,应当及时予以按压、固定,局部用硫酸镁湿敷,以免发生静脉炎。面对面指导或现场亲身示范指导家属局部穿刺位置的护理,禁止患者过度劳累,禁止造瘘一侧肢体受压,若是局部出现感染、渗血或水肿,需及时处理。(5)生活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以提高其身体抵抗力,比如适当限钠、限水。(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定时回院检查。然后在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与患者保持紧密联系,嘱咐患者规律生活、科学饮食、充分休息,同时耐心解答患者疑惑,还可通过视频在线指导患者。
1.3 观察指标
(1)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分值越高越严重;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分值越高越好。(2)身心舒适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价,0-3分非常舒适、4-6分比较舒适,7-10分不舒适。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为[n(%)],予以x2检验;计量资料为(x±s),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两组SDS、SAS、SF-36分值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SF-36分值对比(x±s,分)
小组 |
病例 |
SDS |
SAS |
SF-36 |
研究组 |
43 |
37.5±6.1 |
38.9±5.3 |
82.3±9.7 |
常规组 |
43 |
42.6±5.8 |
44.3±4.5 |
78.5±6.4 |
x2 |
- |
4.019 |
5.153 |
2.144 |
P |
- |
0.000 |
0.000 |
0.034 |
2.2 两组身心舒适度对比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临床中已经开始广泛普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针对维持性血透者来讲,除了临床治疗之外,更加注重强调患者的身心舒适度的改善。常规化护理模式比较侧重于护理技能,并未真正注意到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实施,可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持续性、整体性,充分体现临床护理的专业化、人性化、细致化,使每项护理操作环环相扣,以免护理缝隙,进一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服务质量。国内有诸多研究报道证实,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应用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舒适度,改善其生存质量 [3]。本文对照发现,研究组SDS、SAS、SF-36量表均优于常规组,而且身心舒适度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见,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临床价值重大。值得推荐。
表2 两组身心舒适度对比[n(%)]
小组 |
病例 |
非常舒适 |
比较舒适 |
不舒适 |
总舒适度 |
研究组 |
43 |
2(4.65%) |
41(95.35%) |
||
常规组 |
43 |
8(18.60%) |
35(81.40%) |
||
x2 |
- |
9.471 |
|||
P |
- |
0.002 |
参考文献:
[1] 陈霖, 张丽华, 程颖. 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护性行为及透析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14).223-225
[2] 李莉, 范艳敏, 马静.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6):1114-1117.
[3] 张娴. 全程无缝隙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 2018, 27(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