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药膳特点
付陈默焱
随着中医的发展,养生也渐渐得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对于养生方式的研究也日益加深,其中药膳因其“药可入膳,食亦可为药”而成为了比较主流的一种养生方式。药膳的基本含义为通过饮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现代食疗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通过饮食调理或运用食物与药物配伍而成的膳食,以达到养生防预疾病。
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阳气与阴气在四季都有着不同的状态,例如,阳气在春季升发,在夏季生长;阴气在秋季收敛,在冬季闭藏。同时四季也相对应着不同的邪气,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综上,在采用药膳的方式进行养生调理的时候,应当顺应阳气与阴气的生长状态,避免滋生四季邪气的生长。具体的方式和理论如下:
1.春季:春季万物具生,而阳气也顺应春季特点而生长,同时对应春季的还有五脏中的肝,因此在选用药膳的材料时应当选用功用为助阳气生长、养肝的,例如芹菜可以平肝、黄芪可以益气、鲫鱼可以益气除湿,还有银耳、木耳、豌豆苗、豆芽、菊花清温、玫瑰花、龙眼肉、枸杞、何首乌、夏枯草等,常用的药膳方有鲫鱼豆腐汤(鲫鱼2条,豆腐200g,盐1茶匙,油3汤匙,香葱1小把,姜几片)、桑菊薄竹饮(桑叶 菊花各5克 薄荷3克 苦竹叶 白茅根各30克)、杞菊茶、天麻炖鸡汤、固表粥、辛夷花烫鸡蛋、芫荽豆腐鱼头汤等。在春季易感温病,所以当采用药膳养生时不妨采用一些防治温病的食材,例如黄鳝、茄子(治温疾)等。
2.夏季:夏季万物具长,而阳气生长到了最高点,没有亏虚的现象就不需要温补,但此时暑邪也很重,容易外感暑邪而伤阴,在饮食上避免生冷、寒凉食物, 以免伤及脾阳, 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应慎食辛辣温热以及油腻煎炸之品, 以免出现脾受湿困、运化不佳症状。具体食材有绿豆清热、西红柿清热解毒、草莓、乌梅、丝瓜、薏米仁、莲子、麦冬、木瓜等,常用的药膳方有丝瓜瘦肉汤(丝瓜150g,猪里脊肉100g,葱1根,姜2片,盐1茶匙,白胡椒粉1/2茶匙,香油1茶,高汤250ml)冬瓜鱼尾汤、三子乌梅茶(鲜乌梅500克,白糖50克)、三鲜苦瓜汤、扁豆粥、银花甘草茶、雪耳炖木瓜、芦根荷叶梗米粥等。
3.秋季:秋季万物收敛,阴气渐长,对应五脏中的肺,肺为娇脏,细润恶燥,但秋季对应燥邪,在病理上, 外界燥邪多由口鼻而入, 最易伤肺耗津, 致肺失津润, 宣降失常,所以在药膳养生方面应多采用滋阴的食材,例如梨滋阴、枇杷润肺止咳、知母润肺、贝母、枸杞、百合等,常用的药膳方有川贝炖雪梨(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川贝煲猪肺(川贝母10 克,带气管猪肺1 副,蛋清2 个,白胡椒0.3 克,盐、酱油适量)、百合玉竹鲜淮山炖甲鱼、猪肺二皮杏仁汤、玉参闷鸡、沙参麦冬炖瘦肉等。
4.冬季:冬季天气寒冷, 寒为阴邪, 主收引, 易伤阳气。药膳养生时应以甘润养阴、温补助阳、平补肺肾为主, 冬季在脏属肾, 肾主藏精, 与冬之闭藏的特性相似。采用药膳材料时宜采用温补滋养之品, 慎食寒凉及过于辛燥之物, 以免伤阳或滋生内燥,例如羊肉狗肉温补、黄芪补气、杜仲补肾气、山药等,常用的药膳方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一斤,当归一两,生姜二两,黄酒,调料少许)、生姜红糖汤(生姜,红糖)、甘草肉桂牛肉汤( 牛肉500克,肉桂6克,甘草6克,八角、姜片适量)、巴戟炖猪大肠、韭菜花炒虾仁、阿胶鹿茸炖甲鱼等。
四季养生时,不能只注重“补”,有时补的不得当,不仅会没有补正气的效果,反而会助长邪气的生长,所以在采取养生方法时应当考虑到季节问题,同时考虑到自身的因素,每个人的体质也有差异,比如素体阳虚的人,在夏季的时候就可以继续温补阳气,此之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药膳在治病中起到调理作用时,更应该注意一些五脏的生理变化和需求、可以适当加强对能产生疾病的邪气的驱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