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4月上-7期
宝玉晨起含生姜保暖防寒
《东方药膳》

宝玉晨起含生姜保暖防寒

胡献国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写道:“这天宝玉已醒了,忙起身披衣。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

法制紫姜是用传统方法炮制的紫姜。紫姜就是新收获的生姜,因尖部发紫而得名,晒干后紫色消失。盖因嫩姜是从母体上分化而来的,也叫做“子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这就是说,紫姜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此姜要等太阳高升后才可吐掉,否则无效。它并不是很辣,若能嚼一嚼咽下去那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宝玉“噙”着法制紫姜是丫头们为了让他在冬天的早上出门不受风寒侵袭,这可能是清代的一种风俗。

生姜,又名鲜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为调味佳品。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别录》言其可“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本草纲目》言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日用本草》言其“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及菌蕈诸物毒”。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梓醇等成份,能加强血液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并具发汗作用。由此可见,宝玉晨起含生姜保暖防寒是有一定道理的。

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的根茎,切片干燥而成。中医认为,干姜性味辛、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本品辛热,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名医别录》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珍珠囊》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药理研究表明,干姜有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姜酮和姜烯酮有镇吐作用,并有健胃和驱风作用。

炮姜,又名黑姜,为姜的干燥根茎的炮制品。中医认为,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脾、肝经。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之功,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所致的出血,虚寒腹痛,腹泻等。《本草正》言其“最为止血要药”。《得配本草》言其“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中医认为,姜皮性味辛、凉。有健脾利湿之功,适用于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要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需要注意的是,姜类辛温,不可一次食入过多;痈肿疮疖、目赤内热、便秘或痔疮患者,不宜食用。烂姜中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因而也不宜食用。现介绍四则粥疗方,供选用:

1.生姜粥:生姜1块,葱白2茎,大米100g。将姜、葱洗净,切碎,同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作早餐食用。可暖脾胃,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胃脘冷痛,反胃呕吐等。

2.干姜粥:干姜10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干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可温中健脾,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肺虚寒,心腹冷痛,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纳差乏力,肠鸣腹泻,咳嗽痰稀,形寒背冷等。

3.炮姜粥:炮干姜10g,艾叶5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姜艾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可温中止血。适用于吐血,便血,虚寒痛经,崩漏等。

4.姜皮粥:姜皮10g,大米50g,白糖适量。将姜皮(可加葫芦皮、冬瓜皮同煎)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可健脾利湿。适用于纳差食少,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后脐部感染原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