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经腰切口
开放性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价值
廖伟旋
兴宁市人民医院 广东 梅州 514500
【摘 要】目的:探究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共2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015.1-2019.5,随机分组法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患者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患者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方法。 结果: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治疗效果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所展现出来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开放性手术;上段结石
上段输尿管结石作为外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疾病发生概率较高,在男性中壮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解可知,主要表现为绞痛及血尿,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是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一项主要疾病[1]。现阶段,在输尿管上段结石疾病治疗期间,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在疾病治疗期间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医学专家学者提出了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方法 [2]。本文将2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2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015.1-2019.5,随机分组法分成2组。对照组有13例,6例男,7例女,25-67岁,平均(46.5±5.3)岁。对照组有13例,5例男,8例女,26-69岁,平均(47.2±5.4)岁。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患者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给予患者的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要求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姿势,皮肤的切口部位在十二肋下部位置处做,切口的长度为10-13cm,并依次将腰腹部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切开,输尿管能够游离并显示出来。在对结石中上部位置处的输尿管切开时,采用纵行全层切开方法,将结石取出来,对输尿管内双J管进行留置,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方式对输尿管切口5-0 Dexon进行缝合。使用一根引流管对腹膜进行留置,并做好切口缝合工作。
1.2.2 观察组
予以患者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保持健侧卧位姿势,皮肤的切口部位处在十二肋下面的1.5cm腰大肌外缘部位处,切口的长度为1.5-2cm,在将腰背筋膜及肌层分离时,采用钝性分离法,将腹膜后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并将侧腹膜推开,将自制的气囊经切口置入进去,充气量为800mL,将保留的时间控制在3-5min,并将气囊取出来。将10mm的Trocar置入到腋中线髂嵴上的2cm处位置,将5mm的Trocar置入到腋前线肋缘下的1cm处位置,将10mm的Trocar经过第一个切口放入进去,对密闭的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将气腹的压力控制在13-15mmHg,接入CO2气腹机。为了能够将腹膜后的脂肪清理干净,需要将操作器械置入进去,找寻到输尿管,对结石以上扩张的输尿管1-2cm进行游离,在夹住输尿管时需使用无损伤抓钳,以此来完成对结石以下输尿管的游离。为了能够顺利的取出结石,需要对结石段上方位置处的输尿管进行全层切开,输尿管内双J管留置时应经输尿管切口,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方式对输尿管切口5-0 Dexon进行缝合。使用一根引流管对腹膜进行留置,并做好切口缝合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尿潴留、肾积水、输尿管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术后镇痛药应用例数、术后输尿管狭窄、术后漏尿术后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2.0软件,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对比
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1 相关指标对比[n(%)]
组别(n=13) |
术中出血量(ml) |
手术时间(min) |
术后住院日(d) |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
观察组 |
88.05±76.25* |
165.32±54.23* |
9.22±1.63* |
47.36±12.15* |
对照组 |
157.36±44.15 |
93.25±27.45 |
10.84±3.15 |
58.42±14.03 |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n=13) |
尿潴留 |
肾积水 |
输尿管梗阻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1(7.69) |
0(0.00) |
1(7.69) |
2(15.38)* |
对照组 |
2(15.38) |
2(15.38) |
3(23.08) |
7(53.85) |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2.3 术后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100.00%(13例),术后镇痛药应用率为7.69(1例),术后输尿管狭窄率为0(0例),术后漏尿率为0(0例)。对照组结石清除率为100.00%(13例),术后镇痛药应用率为46.15(6例),术后输尿管狭窄率为0(0例),术后漏尿率为0(0例)。术后治疗效果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中一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对于一些小的结石,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即可自行排出。但是对于一些大于0.7的结石,通常无法自行排出来,并且还会伴有一定的肾积水[3]。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泌尿微创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微创治疗在输尿管结石疾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一些患病时间较长的结石患者,由于在输尿管中结石长期滞留,在遭受到长期的慢性黏膜刺激后,引发输尿管炎症性息肉疾病的产生 [4],炎性肉芽会包裹住结石,慢性炎症在刺激结石下方后,引发输尿管炎性狭窄的出现,不利于结石患者太意外冲击波碎石效果的提升。因此,在输尿管结石疾病治疗期间,应采用腹腔镜治疗方法[5]。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应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及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切口较大,需要切断组织及多层肌肉,对患者会造成严重的创伤 [6],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度较为明显。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方法,具有切口小,对患者损伤小、无法切断肌层,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将结石完整取出来,但是术后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53.85%,术后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可知,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中,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8]。
综上所述,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所展现出来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经腰切口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保义,马金山.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7):4-6.
[2] 郭海峰.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中上段切开取石术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0):1207-1208.
[3] 梁军孟.小切口直视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与后腹腔镜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9):131-133.
[4] 陈惠萍,潘毅燕.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与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浙江医学,2016,38(18):1526-1528.
[5] 刘印龙.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01):87-89.
[6] 孙翔,冯亮,傅斌,孙庭.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4):76-78.
[7] 徐卫东,刘贤平,马国庆.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7):133-134.
[8] 郭亚南,朱承燕,梁国标,陈宗平,王欣,王远亮,陈安健,梁天才,杜洋.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