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七月下-14期
中西医结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东方药膳》

中西医结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徐 弋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四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称为DVT,主要是由术后并发症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肺栓塞的后果。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应用的方法是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中抽取50例患者使用西药治疗,并且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 积极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获取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结合有效护理措施可以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而且在治愈之后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1 急性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周血管疾病。一般治疗通常用溶栓与抗凝治疗。尿激酶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对红血栓有很好的疗效。它激活血浆前血浆的“凝胶状态”,从内部溶解血栓,并激活血液循环中的“溶胶状态”血浆素原。导致血栓从表面溶解。一般来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为红色血栓,因此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我们将这种药物的用量从每次2万u增加到25万u,并增加了患肢股动脉血管痉挛的扩大,使药物与血栓完全接触,起到血栓溶解的作用。结果发现此治疗血栓形成的作用在两组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手术并发症是早期发现。治疗主要使用血管扩张剂来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侧支循环开放,并使用抗凝、解纤以及溶栓药物,并有效降低血液粘度。我们认为蝮蛇抗血栓酶具有这种多功能的抗血栓形成酶,只要没有肝功能障碍者均可使用,对于重症病例,可以使用少量肝素,据报道该药可以持续使用一个多月,直到病情好转。观察显示,用低剂量肝素48天,没有发生毒副作用。

2 诊断

根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 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Homans 征阳性;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发性盆腔肿瘤、小腿损伤性血肿和小腿纤维组织炎等疾病;超声多普勒、静脉血流图和静脉造影等检查可以确诊。

3 方法

3.1 治疗方法

中药处理将10g冰片和1000g芒硝粉碎成细粉并在药袋中混合。在等待袋子的湿润感觉时将其涂抹在患肢上。每次治疗的时间为1小时,每天一次,1w为一疗程。局部治疗后,还需要配合服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湿热注射型患者需要采取清热利湿、活血化痰的方法。血瘀湿热的病人需要用湿润与络脉治疗,根据上述原则,可以制定处方。两种类型的疾病可以由当归、白芍、黄芪、丹参以及洋车前子培育,并在200ml水中煮沸,煮沸至80ml。每天服用1剂,一个疗程服用15天,连续治疗服3个疗程。

在连续使用中药治疗3个疗程时,还需要结合西药进行辅助治疗。每天一次用500ml生理盐水与10万U尿激酶进行输注,并且口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天,持续3个疗程。

3.2 溶栓过程

在溶栓过程中,护士需要按时检查患者的凝血酶,包括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出血的存在与否。对于女性来说,在观察溶栓过程时,可以从几个方向考虑,即月经与药物过敏反应。溶栓后,应仔细观察患肢的颜色,并在溶栓后询问病人的疼痛情况。

4 护理

4.1 预防性护理

要了解病人的危险因素,在大手术后,观察症状,特别是需要长时间卧床观察的患者,同时对于年龄大的病人要加强关心注意其下肢状况,在观察后向病人家属进行安全任务指导他们做好预防性工作,例如在卧床休息期间,定期改变姿势,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手术后3天能够下床活动的病人,指导他们不要经常卧床休息,要运动下肢,在饮食上应以清淡半流质的食物为主,多喝水,防止血液浓稠,并形成血栓。

4.2 护理方法

患者的患肢应每日与正常下肢进行比较,患肢的长度应每天测量两次,早晨与下午各一次。

在病人卧床休息后15天内,病人的肢体需要升高至15度,以防止血栓脱落,从而引起肺栓塞;同时,为了防止病人的静脉受到严重的压力,可以把病人的膝盖弯曲在15度,以达到放松患者静脉的目的。

始终注意患肢的温度、皮肤的颜色与肿胀。一旦发现肢体的颜色数据、温度数据以及肿胀数据与前一天记录的数据明显不同,如果温度升高,则皮肤呈现深紫色或苍白,并且肿胀程度增加,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治疗。

4.3 治疗性护理

对于患者,不仅要注意康复,还要注意心理护理。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发作,病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照顾病人,明确说明病情,并用客观语言来描述。为了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为病人提供指导,在疾病早期,避免按摩,防止栓子脱落,确认病情后,警告病人禁止强迫排便,起床时穿弹力袜,防止血栓脱落,牢牢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做好每日测量记录,向医生报告。

5 结论

在治疗中,我们还采用了中药的外用治疗。由于中药的外用治疗,它可以有效地减轻肿胀,缓解疼痛,并加强侧枝循环的建立,以消除临床症状。

肝素对血栓形成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除抗凝外还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影响。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药物的肝素超声雾化方法用于肺部给药,解决了许多患者长时间不能口服给药时不愿意接受的缺点,需要监测血液凝固功能。并临床治疗血栓形成。两组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气滞血瘀、静脉瘀滞、湿热下注,下肢因湿润而更常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脉冲”与“恶性静脉”。发病机制的特征不只是湿热与痰湿。因此,它是促进血液循环,清热利湿的常用方法。方中红花,活血化痰;金银花,软木热与潮湿。结合临床经验,顶部有痰瘀、减湿、消肿的功能。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增强溶栓与抗凝血作用,消除血管炎症,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静脉回血,使肢体肿胀消退,缓解疼痛。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结果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比单一西药治疗更有效。

观察表明,中药的应用在早期效果最好,可连续两个疗程应用。中西医结合,无论综合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以及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均优于单纯西药。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种疾病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