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血液检验进行质量控制
罗 容
四川省仪陇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 仪陇 637600
血液检验一般有临床基础检验(血常规、血沉、血型)、生化检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血液免疫检验(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免疫增值疾病等),检验项目多复杂,检验结果受病患、 检验操作者、仪器等影响较大,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准确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本文将详细对其进行阐述。
1 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
1.1 采集标本环节
1.1.1 饮食对血液检验的影响,高蛋白饮食会让血液中的碱性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等含量升高,低蛋白饮食会让血液中尿素、尿酸、和血浆中血氨等含量降低;咖啡饮品会让血浆中脂肪酸含量增加[1]。
1.1.2 运动对血液检验的影响,刚开始运动时,体内的血浆脂肪酸会暂时性的减少,随着运动量和时间增加脂肪酸会不断增加,乳酸、尿酸等也会相应增加,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
1.1.3 药物对体内血液成分的影响,比如服用维生素C会引起尿糖假阳性,对血钾浓度也有影响,青霉素会让血小板减少。
1.1.4 空腹时间若太长,体内成分会明显下降。代谢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多,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在早上进行抽血检查的原因。
1.1.5 采血过程对血液检验的影响,若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超过2分钟会让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小分子会进入组织液,引起铁元素、胆固醇、胆红素升高。随着捆扎时间延长这些成分的含量就会随之升高,最终对结果造成影响。
1.2 标本保存环节
一般采集的血液是要放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进行保存的,若果因为管理疏忽让标本存放在温度较高或较低的地方,对标本的准确度有直接影响,另外比例器皿因为存在一定负电荷,会引起血液细胞布朗运动,最终结果就是导致溶血,溶血的标本就没有什么检验价值了;还有一些临床科室在采集标本后若没有及时送检。存放的时间过长。标本中的钾离子会升高,血糖会降低,而且在常温下防止超过4小时血液中学标板会增高,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会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检验准确率。
2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2.1 检验前质量控制
2.1.1 建议临床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对病患进行检验,避免在病患进食后对病患进行空腹项目检测,详细询问病患近期是否在服用药物,是否大量进食高蛋白饮食,是否有饮用咖啡等,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判断是否要进行血液检查,如果病情紧急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在做临床判断时也要将这些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以减少结果误判,规范检验单填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检验单错误耽误检验时机。
2.1.2 科学计划病患检验项目,在查血前一天要叮嘱病患需禁食禁水8~12小时,禁止服用一些不必要的药物,对喜欢运动的病患告知暂时停止运动,门诊病人叮嘱尽量早一点到医院进行查血[2],避免因空腹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另外有时候因为检验室还承担着门诊病人和体检病人的检验工作,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应该增设窗口,避免应排队时间过长导致空腹时间延长。
2.1.3 加强对采血人员的培训,培训需覆盖到采血体位、止血带松紧度服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引起采血人员的重视[3]。制定规范化的送检、采血流程,制定好后对科室相关人员再次进行培训并实施下去,并对采血人员的操作做规范化的指导;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个性化服务对病患进行操作,一般病人1毫升的血液能游离出045—0.50毫升的血清,但是对于水肿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病患,血清含量比较少,可以适当多抽一些血液,以保证血清检测量。
2.1.4 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力度,对于标本存放时间小于2小时,在保存过程中要避免交叉感染和阳光直射,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该将血液保存在2~8摄氏度的环境内。对不合格标本一律拒收,同时加强对不合格标本的追溯,找到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并总结经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2.1.5 精细化管理,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以避免因仪器偏差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定期检查试剂是否有过期产品,在检验前再次对试剂进行核查,另外还应注意不同批次的试剂不得混合使用,以避免因试剂成分存在差异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2.1.6 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这样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心,有奖就有罚,对杜绝差错也有一定效果。
2.2 血液检验中质量控制,检验中再次对试剂、标本进行核对,经过冷藏的血液标本需要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带恢复常温后均匀、轻柔进行摇晃,
2.3 血液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建立双审制度,先有操作者进行初审,然后再由经授权的负责人进行复审,仔细核对检验申请单、检验项目及结果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若数据存疑,不得发出报告,需要进行人工复查必要时用其他仪器进行复检,确认无误后才能发出报告;检验完成后的标本需常规保留1天,以备复查、复检,也有利于检验人员做传染源筛查。
3 体会
血液检验环节繁多、影响因素多,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本文通过对检验前病患准备、标本采集和送检、标本接收、标本检验等流程进行控制,形成一个多环节控制的工作链,对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另外我们还发现检测前因为影响因素较多,占所有检验时间的57.3%,也是最难控制、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科室之间对血液检验沟通较少,所以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注意事项不了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可以在全院开展业务学习,并邀请医护人员参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印发一些标本采集手册,派发到医护人员及病患手上,使其了解不同检验项目对病患及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相信通过多方面的质量控制,对提高血液检验合格率和可靠性有积极促进作用。
4 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展望
因为检验科既要负责门诊病人的血液检验,又要负责住院部的血液检验,工作任务重且繁琐,因此不少医院在检验科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其中有医院将每个需要管理的环节,与检测人员联系在一起,并编成了管理软件,通过使用软件可以对仪器进行管理,另外还可对注册人员进行管理,该医院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不妨可以以此为灵感将信息化建设推广到我院血液检验中,以促进我院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莉莉.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4):56-57.
[2] 邓燕.血液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5):7-8.
[3] 胡英华,张秀慧,叶晓云.精细化管理在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