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病情康复影响分析
辛芳玲 赵素琴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分院急诊科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病情康复影响。方法:回顾观察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运用急诊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护理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护理总有效率上,研究组为94%,明显多于对照组7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研究组2%,明显少于对照组2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病情康复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提升患者恢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整体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恢复效果
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其心搏骤停如果不能有效抢救复苏,会导致脑与有关脏器组织不可逆受损,如果在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机操作可以有效的提升抢救成功率。本文回顾观察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100例,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护理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观察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从41岁至73岁,平均(54.29±3.28)岁;患者疾病情况中,急性心肌梗死者17例,中毒患者8例,肺栓塞为2例,脑出血为23例;研究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从40岁至75岁,平均(55.16±2.60)岁;患者疾病情况中,急性心肌梗死者19例,中毒患者6例,肺栓塞为3例,脑出血为2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年龄、性别与病情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运用急诊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环境管理
要做好环境调整,温度在19℃左右,湿度在55%左右[1]。同时可以指导家属做好额头与颈部的湿敷,由此来减少脑组织氧代谢状况,防控脑再灌注构成的损伤[2]。要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对患者构成的不良影响,要优化患者舒适感。要做好空气管理,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柔和充分的采光,避免对患者构成刺激。
1.2.2 生理护理
要做好无菌化管理,尤其对气管插管患者中,要防控气道插管滑动,做好胶带固定,要做好气道湿润管理[3]。如果运用低压气囊,需要做好放气频次的管控,防控患者出现胃内容物与机体分泌物的呛咳误吸[4]。在吸痰处理之前需要保持3min吸氧,同时观察患者颜面色、瞳孔与意识状态各项指标,要防控患者出现发绀状况,及时脑损伤判断防控。要做好患者心电图监护管理,强化巡查频次,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控记录,防控异常情况。
1.2.3 心理护理
患者面对进本身会有强大的身心冲击感,心理压力较大。要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患者负面情绪对治疗护理工作构成的影响。可以在病房中适宜的播放轻音乐,通过音乐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可以做好对应的沟通安抚,通过成功案例或者其他积极信息来达到患者内心积极的心理现实,由此来更好的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
1.2.4 健康教育
要针对患者与家属做好对应的健康教育,提升患方整体对治疗工作的配合度。包括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用药、饮食、活动、作息与心理状态的规范化。教育指导方式依据患者接受习惯而定。可以进行口头指导与书面指导。书面指导包括电子版本与纸质版本,主要提供患者家属,让家属做好必要的配合。口头指导主要强调重点问题与患者的个性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认知与行为纠正,保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
1.3 评估观察
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护理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为护理后症状消除,心理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有效为治疗后症状有明显好转,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有轻度并发症;无效为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心理状况波动不稳,并发症严重,甚至病情更为严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护理数据,经过spss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见表1,在护理总有效率上,研究组为94%,明显多于对照组7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护理效果分析[n(%)]
分组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护理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50 |
21(52.50) |
18(45.00) |
1(2.50) |
94% |
对照组 |
50 |
14(35.00) |
19(47.50) |
7(17.50) |
72% |
注:两组对比,P<0.05
2.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见表2,在不良反应率上,研究组2%,明显少于对照组28%,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n(%)]
分组 |
n |
抽搐 |
胸部不适 |
反应迟钝 |
不良反应率 |
研究组 |
50 |
21(52.50) |
18(45.00) |
1(2.50) |
97.5% |
对照组 |
50 |
14(35.00) |
19(47.50) |
7(17.50) |
82.5% |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急诊护理干预运用在心肺复苏患者中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舒适度,让患者从生理、心理与认知各层面得到优化,减少不良问题对患者形成的影响。在处理中,要考虑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要注重护理工作的专业操作、态度、语言、行为的匹配性,要多观察了解患者的综合情况,避免不良刺激与矛盾,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要注重家属辅助力量的调动,避免家属构成的反向作用。患者与家属的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护理工作压力,提升护理成效。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病情康复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提升患者恢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整体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黄艳丽,李群.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18,(18):138,137.
[2] 张艳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73-174.
[3] 陈允,王秀明,刘艳等.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48):207-208.
[4] 郑淋,黄晓铃.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8,24(6):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