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2019年七月上-13期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收益与危害都有哪些
《东方药膳》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收益与危害都有哪些

冯良松

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3

大家都知道,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是心脏病人必须做的一项检查,心脏放射影像检查中有关放射剂量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但是,不可以单一的从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收益或者危害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应该从心脏放射影像检查中接受检查人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收益,因为辐射损伤治病的风险等来权衡这一问题。

1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

医院中的普通的X线检查设备、血管造影设备、CT检查设备、PET设备、SPECT设备,这些设备都是放射影像检查设备。X先检查设备、血管造影设备、CT检查设备的放射源是X线,而PET设备和SPECT设备的放射源为放射性核素,这些设备的辐射剂量的计量表示方法都不相同,但是多数都是将照射量或者吸收量作为重要基础。有效的辐射剂量可以用来评价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辐射损伤随机概率,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接受检查人群的平均辐射剂量作为重要基础,并不区分接受检查人群的年龄段、性别、身体实际情况等。所以说,有效辐射剂量并不可以准确无误的反映出某一特定接受检查人的辐射剂量,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平均值概念。

2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致癌风险

有关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致癌风险的研究有两项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一项为日本发生原子弹爆炸后,灾难中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平均接受的辐射剂量为29毫希福特,致癌的风险为2%。另一项为对15各国家40余万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工人平均接受的辐射剂量的研究,每名工人平均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为19.4毫希福特致癌的风险同样是2%。而有关医学方面的放射影像检查致癌风险比较著名的研究是有关X线照射和儿童的肿瘤之间关系的调查,如果接受检查人平均接受到辐射剂量为10毫希福特,那么致癌的风险高达39%。另外,在一项研究中显示只要接触后CT检查,那么该接受检查人的致癌的风险几率就是0.07%。如果按照接受检查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分别计算致癌几率,那么同样是60岁的老年人,女性致癌风险的几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低于100毫希福特的辐射剂量一般被认为是低剂量的辐射,在评估低辐射剂量致癌风险时,可以在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利用线性关系来表现致癌风险和心脏放射影像检查中辐射剂量的关系。这种致癌风险评估方法叫做线性无阈值模型。该评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没有被素有的相关研究机构所认可和接受。在美国放射学会中有关放射剂量和致癌风险报告中提出,1到10毫希福特的辐射剂量的心脏放射影响检查致癌几率仅为0.01%,10到100毫希福特辐射剂量的致癌几率是0.1%。在对10万例样本分析后得出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综合考虑了接受心脏检查人群的年龄段、性别和接受辐射剂量。经过比较得出,年轻人对射线的敏感程度要高于老年人,女性对射线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性,老年人低辐射剂量的钙化积分扫描的致癌几率要小于0.01%,而对年轻女性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时,并没有使用低辐射剂量心脏放射影响检查方法,检查完后该年轻女性辐射致癌的几率是1%。

3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辐射风险评估中存在哪些弊端?

线性无阈值模型在低辐射剂量的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致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不够准确。因为对有效辐射剂量的计算针对某一接受检查个体来说,并不够准确。并且在DNA的作用下,已经知道低辐射剂量接受检查人,一般会出现适应性保护,防御性会增加,这就与心脏放射影响检查的辐射损伤发生了双向性的作用。同一病人在接受多次低辐射剂量心脏放射影像检查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每一次的检查所造成的辐射损伤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第一次接受低辐射剂量的心脏放射影响检查后,可能会对接受检查人的DNA造成一定的损害,而再次检查后,可能就会引起癌变。并且,针对正常人群的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辐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在已经得病的病人群体中时,并不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已经得病病人的致癌风险几率。已经得病的病人还极有可能受到其他并发症的影响,致使自身各项身体机能的抗辐射能力减弱。而BEIRVII模型自身是以大量的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对接受检查人群的年龄段、性别和人种都有限定,如果使用该模型对超出限定群体范围外的个体使用,那么辐射风险评估的结果可能会不够准确。

4 辐射剂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降低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

辐射防护三原则理论是管理辐射剂量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在放射研究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结束,辐射防护三原则是利用最少的放射辐射剂量来获得最为适合的影像质量,这样诊断出的结果会更加的准确。辐射防护三原则并不是简单的降低辐射的剂量,这是因为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仅简单的降低辐射剂量,那么影像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者因为影像不清晰需要重新检查,而再次检查时,所使用的辐射剂量很可能会更高。所以,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应该是,在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辐射剂量,找到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收益和危害之间的平衡点。

5 如何权衡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收益和危害呢?

人们在前往医院就医时,医生在面对是否需要做心脏放射影像检查,采用哪一种心脏放射影像检查这一问题时,一般不仅需要全面的考虑病人可以接受辐射的剂量和该检查方法的致癌风险几率,同时还需要全面的考虑检查后病人的可能收益。例如:病人在做完心脏放射影像检查后,确诊或者排除了冠心病,检查后病人获得了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并可以降低因为没有做检查而出现的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几率。对于已经得病的病人是否需要做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更加需要综合考虑。像在50岁到60岁之间没有任何病症的男性,在未来10年内因为得冠心病而死亡的几率仅为0%到10%之间,而这类人群在做完低剂量的心脏放射影像检查后,未来10年内因为得癌症而死亡的风险是0.02%。在欧洲国家,没有任何症状的人群前往医院检查时,医生并不推荐做冠状动脉CTA检查,而是会给予CLASSⅢ评价。而对于已经出现冠心病症状的病人,做心脏放射影像检查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因为辐射造成危害的风险几率。并且因为辐射致癌的潜伏期一般在10年以上,经过对比,冠心病发病的潜伏期比较短。另外,也有一些心肌梗塞的病人发病前并不会出现冠心病的症状,并且医疗设备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如果医院有辐射剂量在1到3毫福特西的冠状动脉CTA设备,那么还是需要做检查的,无疑检查后的收益会大于危害。